原著是 1910 年出版 Gaston Leroux 的法文小說 Le Fantôme de l'Opéra ,1911 年發行英文版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從此多次被般上銀幕與舞台。
原著小說以十九世紀時的巴黎歌劇院 Opera Garnier 為場景,不過,就在前幾年,所謂巴黎歌劇院的頭銜已經轉給新建現代化的巴士底歌劇院 Opera Bastille。老的巴黎歌劇院在當年興建時,發現地基下有個地下湖,所以必須在劇院底下建一個蓄水庫。
小說裡,劇院員工都說劇院鬧鬼,造成各種意外,甚至謀殺案。劇院鬼魅向劇院經理勒索金錢,還逼迫保留一個包廂給他專用。
鬼魅暗戀劇團裡一位年輕的歌劇女演員克莉絲汀 Christine,暗地裡幫助她在劇團裡向上爬。劇團首席女高音三番兩次突然發病,臨時由克莉絲汀替代演擔綱女主角,不僅大受觀眾歡迎,還贏得青梅竹馬 Raoul 子爵的心。克莉絲汀則深信是亡父的保佑,派了音樂天使 (Angel of Music) 來指導她激勵她,才有這些好事發生。
劇院鬼魅出於忌妒,把克莉絲汀帶到劇院地下他的藏身之處。克莉絲汀驚懼尖叫,她崇拜的音樂天使原來就是大家懼怕的劇院鬼魅,一個用面具遮住殘疾臉孔的音樂天才,利用劇院地下水庫的特殊建築結構藏身,在劇院神出鬼沒,不惜製造意外或謀殺以達到個人目的。鬼魅要求克莉絲汀答應不能愛其他人,還必須答應會再來地下看她,才放了她走。
克莉絲汀與子爵不願如此受控制,決定私奔逃離巴黎,但是被鬼魅發現了,趁著克莉絲汀演出歌劇時,從舞台上把她擄走。最後是鬼魅、子爵、克莉絲汀在鬼魅地下洞穴的衝突戲碼。
第一次把歌劇魅影這本小說搬上舞台以音樂劇型態呈現的作曲家是 Ken Hill,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
1976 年 Ken Hill's Phantom of the Opera在英國首演,相當受歡迎,之後被放在一邊好些年。有一天 Ken Hill突然想起來,拿出來把原來比較現代感的音樂改成比較符合十九世紀歌劇院應有的曲目,於 1984 年在英國重新推出。當時還有個小插曲,Ken Hill 邀莎拉布萊蔓 Sarah Brightman 參與演出,她推掉了。Ken Hill 的歌劇魅影後來在美國巡迴演出 110 個城市, 1991 年回到英國巡迴演出,重新落腳在倫敦,但是票房卻很糟,只演了幾個月就下檔了。不過這些年來,Ken Hill 版本的世界巡迴倒是沒停過,曾在紐西蘭、澳洲、德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地演出。
不過,在台灣我們不知道 Ken Hill 的歌劇魅影,卻都熟知稍晚幾年由韋伯製作的歌劇魅影,也就是黑色海報上有一個白色面具與一朵玫瑰花的。
韋伯承認是 Ken Hill 的歌劇魅影激發他的靈感,Ken Hill 的劇作比較著重打造歌劇院鬼魅的角色,韋伯則是依據他當時的太太莎拉布萊蔓的音色,專心打造出以克莉絲汀為主的版本。聽說他一開始確實曾找 Ken Hill 討論合作事宜,但是不了了之。韋伯於 1986 年在倫敦推出歌劇魅影,用的是原著名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一兩年後在美國紐約百老匯也推出,至今將近二十年了,兩地都還是天天演出。
當年在英國倫敦的原始卡斯是 Michael Crawford 與莎拉布萊蔓分飾鬼魅與克莉絲汀,後來移師美國百老匯的原始卡斯也是他們。Michael Crawford 還因此劇獲得東尼獎。莎拉倒是因為身為老闆娘,觀眾反而更挑剔。她還是離婚換了製作人以後,才創歌唱事業的高峰。
至於這部小說改編電影搬上螢幕,光在美國就好幾次。第一次被好萊塢拍成電影是八十年前的事了,我們應該都沒機會看過。最近一次是去年發行的電影,直接以韋伯的音樂劇搬上螢幕。
韋伯的歌劇魅影插曲果然是很受歡迎的,尤其是 The Music of the Night,光是我這些年亂買的 CD 裡,居然就能找出五個不同人唱的版本,此劇的受市場歡迎,可見一斑。
1. Michael Crawford (歌劇魅影倫敦原始卡斯)
2. Dave Willetts (在倫敦演出過歌劇魅影)
3. Barbra Streisand (在她的 Back to Broadway 專輯中與 Michael Crawford 二重唱此曲)
4. Alessandro Safina (歌劇男高音沙費納的跨界之作)
5. 費翔 (各位應該都認得他吧)
- Nov 08 Tue 2005 00:01
閒聊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