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裡高架道路接到平面的地方,是我小時候住的地方。

不是說我們住在高架橋底下,是整片的公家宿舍拆了,建起了貨櫃碼頭與周邊道路。

所以,別人家還可能望著小時住過的房舍憶童年,我們只能指著大約的地方告訴家裡小輩說:「以前我們家大約在這裡」。因為整片公務員房舍全拆遷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口也遽減,從一個基隆的邊陲熱鬧小鄰里變成一個人煙稀少的更小鄰里。

從前媽媽還在時,偶而開車帶媽媽來看一下,她有興趣沿著巷道往裡走,還能跟幾位歐巴桑相認出來聊聊別後。現在我們也是鬢毛衰的歐巴桑了,也沒想下來亂逛,小時候的同學鄰居也跟我們一樣都不住這裡了,走在這也就不過是個陌生人。

小時候從家裡走到小學的路,可以走大馬路距離比較短。可是這裡算港區,常有大卡車與砂石車,其實挺危險的,真的出過人命車禍,我們走過那個點時都很害怕的跑過去。可以走靠山邊的中型馬路,高興的話還可以故意繞道爬上山坡石階,只是路邊草叢容易遇到毛毛蟲與四腳蛇,有時還看到真正的蛇。

不能精確記得那時候上學的路路要花多久時間,現在開車怎麼嘩一下就到了。

 

這是我的母校,當年一個年紀有五、六班吧,現在好像是變成個迷你小學了。小學門口一個很小很小的教會,當年我們都在裡面上幼稚園,現在才知道是一個長老教會。那時候,住港務局宿舍的小孩們上港務局自辦的幼稚園,比較大有校園。爸爸工作的檢疫所跟港務局不相干,員工少,沒這種陣仗,所以我們只能來上這個「私立」的迷你幼稚園。

我與弟弟、妹妹充滿懷舊尋根感覺走進校門,從前一進大門橫的一排樓房沒了,當成二門的所謂穿堂當然也沒有了,從前這種穿堂的壁報是學生佈置重點,還能記得美術老師帶著我們一群學生用皺紋紙做紙花貼壁報。

 

再往裡走,這棟樓居然撐這麼些年還存在,當年我們都在這棟樓度過低年級時光的。跟以前不太一樣囉,有合成的塑膠跑道,不再是晴天黃土飛揚,雨天變成黃泥蓄水池。從前升旗典禮開朝會的司令台拆平了,換到校園另一側,立在新蓋樓房的前面。

 

這棟現在稱為活動中心,小時候就叫做禮堂。房子是新蓋的了,往裡頭看與當年是相同的格局,連兩邊的玻璃窗都是一樣設計,只是當年的木橫桿現在是鋼的。小時候在這裡面有好多記憶:室內體育課我做不來的跳箱;挺臭的墊上我做不來的仰臥起坐;醫生護士來檢查身高、體重、血型、砂眼、頭蝨;總是有人見血昏倒的打預防針;我常常得名次的朗讀比賽;我小一上台表演過山地舞 (現在要稱原住民舞蹈)的同樂會。

這一排教室現在有名有姓的,電腦、音樂等等分門別類,還是小時候的房舍,從前好像是老師的辦公室嗎?不記得了。

 

學校在小山腳下,山頂上有座「白」燈塔,當年應該是港口重要設施,小學老師偶而會帶全班學生爬山上去。要從學校附近的「仙洞巖」旁邊石階上山,記得只要半小時腳程。現在望上去,燈塔不白了,看樣子應該也不必亮燈了,現代的船應該是靠電腦認路吧。

說到這「仙洞巖」,應該聽過一個童話故事,廟在山洞裡,洞裡有小洞每天流出足夠的白米,貪心和尚把洞挖大卻使白米不再流出來。沒錯,這地方叫仙洞,我們住的地方叫白米甕。知道基隆有個海邊火力發電廠豎著三根大煙囪,大煙囪旁有個荷蘭城嗎?就在那附近啦。

我們從白米甕往外木山開,就是從前從家裡走到國中上學的路,要經過隧道,轉彎,上坡,轉彎,下坡,轉彎,上坡. . .,反正就是挺長的與車爭道的一段路啦,當年還背著重重的書包呢。當年公車路線少,缺乏從家裡到國中的路線,上學時段有專車,可是有時擠不上,有時車根本不來,結果是天天走路上下學,來回一個小時,總之我們那時算是住在基隆的鄉下。

現在外木山有了濱海觀光道路,有了海水游泳池,有了行動咖啡館,不再是當年有海防的小小漁村。但是,也不再是當年有野百合的懸崖峭壁,不再是爬著海蟑螂,藏著海膽,礁石割傷赤腳的原始岩岸。聽長住基隆的朋友說,有了那三支大煙囪以後,雨港基隆也不再那麼多雨了。

我只剩下回憶的童年地方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pal 的頭像
    oldpal

    oldpal 的老朋友

    oldp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